【有奖征文】端午记忆总难忘

端午节又至,窗外的阳光闪烁,照在地板上,清澈的光束反射在墙壁上,这是仲夏的时光,总是显得那么美好,好到让我生出一直在此刻停留的念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内心缕缕细细的思绪,与端午佳节的到来有涉,与生命悲喜无关。

是一年端午时,汨罗江边早已没有了因无人赏识而悲愤自杀的屈原,但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却永留人间,我们惦念着他,借以香粽和艾蒿,借以龙舟和雄黄醇酒,借以我们代代中华儿女对“屈原精神”的敬仰之心!

历代的文人墨客,在端午节都要写诗作赋,以表达对屈原的缅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诗僧文秀《端午》诗歌让人在节日的扼腕叹息中多了一份怀念。诗人褚朝阳也有“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的诗句,深切地表达了人们对一代爱国诗人的尊敬与纪念。

除了历史留给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我们对端午应该保有一份属于自己内心世界的情节——思乡。是的,这时的我也在思念着我的家乡,思念我的亲人,思念着二十多年来我所熟悉过的一草一木!


儿时的我并不知会端午的意义是什么,只知那是一个好热闹的节日。每到端午的清晨,我和村中的发小一定会带着竹篮去田埂上拔艾蒿,清晨的阳光格外美好,照在草叶的露珠上,也照在我们沁出汗珠的脸颊上,拔回来的艾蒿挂在门楣,插在窗口,挂在所有我们认为可以避除灾祸的地方。这是小时候的关于端午的第一个记忆——“拔艾草”,而这段趣事仿佛就在昨天发生一样。

image.png

      在记忆里,包粽子是端午节的重头戏之一,家家户户都飘出诱人的糯米香气,挑拨着小孩子雀跃的味觉。端午的前一天,我和妈妈去集市上买粽叶回来,那是一种宽大翠绿的竹叶,用热水将它们浸泡好几个小时,然后小心地一片一片洗干净沥干,接着就跟着妈妈有模有样地学起包粽子来,我学着妈妈把一张张竹叶卷成圆锥漏斗形,用勺子填进,盛上满满的糯米,用筷子插实,然后用五颜六色的彩绳细细密密地捆扎起来,再连成串放进锅里蒸。我坐在灶膛旁不停地加柴火,糯米香气缠绕着竹叶的清香从锅盖沿处飘出来,成为若干年后我所久久怀想的味道。待到粽子出锅晾冷后,一家人就围着一盆五颜六色的粽子坐在门前的大槐树下吃吃聊聊,阳光透过细密的枝桠漏下来,形成一个个重重叠叠摇曳不止的光圈,仿佛一个个含笑不语的笑窝,那也成为如今我所无比怀念却再也回不去的光景。

image.png

多年过去,我早已不再是那个待在灶膛边跃跃欲试的小孩,在那之后的日子里,我吃过很多花样的粽子,花生馅儿的,红豆馅儿的,大枣馅儿的,肉馅儿的,却都没有小时候那种什么馅儿都没有的粽子吃起来让我意犹未尽。当我对端午的概念转移到超市一排排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时,我知道那些端午的热闹就从我的世界消失了。

父母已经慢慢不再年轻,他们如今的热闹也随着我们这些聚少离多的儿女慢慢暗淡了。终于,我还是领悟到,母亲手把手教会我在粽子上的那一折一折和那一绕一绕,包裹出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充满爱的香糯粽子,更是一段又一段静静流逝的岁月。

又是端午佳节,我独自行走在茫茫人海,伸手所触的不再是田埂上凝结着露珠的艾蒿,启唇所食的也不再是母亲精心包裹出的香粽,但我知道那些充溢着爱却回不去的时光早已在我心中定格成一幅幅典藏!

捎一封家书给父母吧,在这端午时节,顺带一张充满笑容的照片,让家人能用他们所熟悉的方式把我们留在他们的生活里,也让我们对家乡的念想随着悠悠飘散的糯香抵达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海通·乐安郡业主